六识

能认识世界的六个要素:六识。即眼识,耳识,鼻识,舌识,身识,意识。

这是能认识的主体。为简略起见,将这六识合称为“心识”,或简称为“心”。

六境

所认识的世界:六境。即色,声,香,味,触,法。

这是被认识的客体。

色,即眼所对境,如青黄赤白、长短方圆等。

声,即耳所对境,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各种声音。

香,即鼻所对境,如香、臭、不香不臭等。

味,即舌所对境,如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等。

触,即身所对境,如滑、涩、重、轻、冷、暖、饥、渴等。

法,即意识所对境,如我们的各种思想、好坏分别等。

六根

中间的媒介:六根。即眼根,耳根,鼻根,舌根,身根,意根。

六识藉由六根,对六境进行认知。

如果某根损害,则不能对其相应之境进行认知。如眼根坏,则不能见色;耳根坏,则不能闻声,等等。

六识 》六根 》六境

人们所认识到的世界,即是六识通过六根,对六境进行的感知。

也就是说,这是六识、六根、六境综合作用的结果。其中六识为能认识,六境为所认识,六根为二者的媒介。这三者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,均会引起对世界认知的变化。

六境发生变化,如原来的平地上,盖起了一座高楼,那么正常的人都会看见此处多了一座高楼。

六根发生变化,同样会影响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发生变化。如眼根有病的人,可能会看见空中的幻相,但这种幻相在正常人的眼中是不存在的;耳根有病的人,可能会听到别人听不见的幻声等。

六识发生变化,也会使所认知的世界变得不同。有些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眼中的世界,换句话说,也就是在研究不同的“识”所感知到的世界。

这种情况推广到对香、味、触、法的认知,不同的识和根对境的认识是不同的。尤其在意识上,人和动物的差异就更加显著,在某种程度上,这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标准。

造成对境的认知有如此差异的原因,“识”和“根”均起着很大的作用。

当然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,就是“根”和“识”的之间是什么关系,后面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。

不同的识和根,对境的认识可能完全不同。由于种种的原因,世界在不同生命的心中是不同的。既然如此,也就没有理由只承认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,而不承认其他人所认识到的世界。

这种事实也说明了佛教中一个最基本、也是最深刻的道理:即我们所认知的所谓的世界,其实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实在在的本体,不同的生命形态(即具有不同的识和根的生命),对它的认识(即境),可以完全不同。